極特幣(DigiByte,簡稱DGB)是一種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數字貨幣,由Jared Tate于2014年創建,靈感來源于比特幣但進行了多項技術創新。作為全球首個采用多算法挖礦機制的加密貨幣,極特幣通過五種不同的加密算法(SHA256、Scrypt、Groestl、Skein和Qubit)實現更高的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程度,其區塊鏈網絡以每秒約560筆的交易速度遠超比特幣,且交易費用極低。極特幣的誕生解決比特幣在交易速度、擴容能力和安全性上的局限性,其獨特的DigiShield技術能動態調整挖礦難度,有效防止算力集中化攻擊,成為后來許多數字貨幣借鑒的標桿。
2024年極特幣網絡已實現每秒上萬筆交易的處理能力,區塊生成時間縮短至15秒,這使其在零售支付場景中具備顯著競爭力。與DigiFinex等平臺合作的供應鏈金融項目落地,極特幣正在向B端商業場景延伸。其環保型挖礦機制采用抗ASIC算法,電力消耗僅為比特幣網絡的1%,在歐盟碳關稅政策背景下,這種可持續性設計可能推動機構投資者的青睞。行業分析師預測,區塊鏈3.0時代的到來,極特幣的跨鏈互操作性和智能合約功能將進一步提升其在DeFi生態中的市場份額。
極特幣創造了多個行業第一:首個部署SegWit隔離見證技術的數字貨幣,首個實現區塊鏈分層的項目,其創新的五重簽名安全架構使得網絡從未被成功攻擊。與市值排名靠前的加密貨幣相比,極特幣交易確認時間穩定在1.5分鐘內,且手續費長期保持在0.001美元以下,這種性能價格比使其在東南亞小額匯款市場占據近18%的份額。2025年初,薩爾瓦多政府將極特幣納入其官方數字貨幣儲備的舉措,進一步驗證了其作為價值存儲媒介的可行性。極特幣錢包地址數量年均增長率達37%,反映出市場對其數字現金定位的認可。
使用場景的多元化是極特幣的突出特色,目前已覆蓋民生消費、政務服務和綠色金融三大領域。在江蘇常州等試點地區,居民可通過極特幣硬錢包碰一碰完成地鐵公交支付;蘇州部分企業使用其智能合約功能自動執行供應鏈結算,將傳統T+3賬期縮短至實時到賬。更值得關注的是其在碳普惠領域的創新應用——青碳行平臺通過極特幣發放碳積分獎勵,用戶低碳行為產生的減排量可兌換為數字貨幣,這種模式已吸引680萬注冊用戶,累計減排20萬噸。在跨境場景中,極特幣憑借其多算法抗量子特性,成為中俄能源貿易中重要的備選結算工具之一。

